close

轉載:

 

工商時報【本報訊】

兩岸服貿協議去年6月21日簽署後,歷經八個月的紛擾、立法院十六場次公 聽會,至今卻仍卡在立法院未能生效。對於各界的疑慮,政府主管機關應該利用各種機會清楚說明,解除社會的疑惑,避免因為過度與無謂的擔憂,阻擋了產業透過 服貿協議發展升級的機會,媒體亦應扮演好溝通者的角色,讓社會理解服貿協議是台灣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挑戰,更是機會。就旅遊業而言,加速開放將有助於活絡臺 灣內需旅遊市場,帶動消費經濟起飛,是台灣面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藍海產業。

各界對於開放旅遊產業的影響一直有不同的討論,尤其根據服貿協議的開放承諾,很多人擔心,中國大陸業者會因為形成「服務一條龍」,讓臺灣業者「看得到,吃不到」,真的會這樣子嗎?

坦白說,中國大陸在旅遊相關產業對臺灣的開放承諾,其實優於我方提供中國大陸業者的條件。我方在服貿協議承諾開放中國大陸業者以獨資、合資或合夥及 設立分公司在臺灣設立3家商業據點,經營範圍限居住於臺灣的自然人在臺灣的旅遊活動。但中國大陸則是承諾開放臺灣業者在大陸投資設立旅行社,沒有年旅遊經 營總額的限制;且對臺灣業者在大陸設立旅行社的經營場所要求、營業設施要求和最低註冊資本要求,均比照大陸本地企業實行。

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,我國每年國內旅遊的市場約有一億四千萬人次,臺灣業者對於國人國內旅遊的經營已經相當純熟。相對於本次服貿協議僅開放三家 大陸旅行社來臺經營國人國內旅遊市場,中國大陸業者想要在三千家、有經驗與有「信賴度」的國內旅行社中異軍突起,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而臺灣旅遊業者原 本就在經營管理、旅遊服務品質及行程設計上都有壓倒性的優勢,面對大陸旅行業者來臺投資,更可以刺激出新的旅遊模式,藉此活絡臺灣的內需市場,推動產業轉 型以及調整產業體質。更何況依據目前服貿協議承諾的開放程度,中國大陸業者僅能夠承接國內旅遊,並不足以形成所謂「一條龍服務」。以此觀之,社會上對於開 放旅遊業的擔憂,真的是多慮了。

除了雙方承諾的開放內容之外,更應該從開放後對旅遊產業所產生的影響來分析。由於臺灣本地旅遊市場規模小、競爭激烈,在2008年之前,低毛利率環 境使得所有業者僅能夠勉強支撐,一旦稍有風吹草動,如臺海危機、SARS來襲等突發事件,就只好停業倒閉。即使政府重視旅遊業,業者也相當努力,但是每年 國外人士來臺人次一直無法辦突破400萬人次的魔障。不過自從2008年開放陸客來臺,外人來臺人次即快速提升,2009年來臺人次就突破了400萬人 次,達到439.5萬人次;雖然面臨國際經濟大波動,但每年國外人士來臺的人次都一直持續增長,去年已超過800萬人次,近5年平均複合成長率達到 16.2%。

觀光外匯收入也從2009年的68.16億美元,大幅增加至2012年的117.69億美元(新臺幣3,485億元),平均年複合成長率達到 20%。分析外人來臺來源地,不只來自陸客,其他國家的旅客也有很大幅度的成長。以近二年的成長率分析,成長超過中國大陸(6.69%)的旅客有韓國 (35.99%)、越南(33.58%)、馬來西亞(15.66%)、新加坡(11.46%)、港澳(10.20%)等,這都是因為市場開放,進而帶來整 體的產業效益。

因為外人來臺人次與觀光外匯快速增加,業者也願意進行投資。以觀光飯店而言,觀光飯店家數由2009年1月的94家,增加至2014年1月的111 家;房間數由2009年1月的22,075間,增加至2014年1月的26,086間。一般旅館家數由2009年1月的3,254家,增加至2014年1 月的3,264家;房間數由2009年1月的123,570間,增加至2014年1月的134,900間;所產生的工作機會,由2009年1月的 41,413人增加至2014年1月的46,936人。由此觀之,就算中國大陸業者有「服務一條龍」讓我方業者無法雨露均霑,也會因為量變而帶來質變。讓 相關聯的產業都能快速發展。以為中國大陸業者形成「服務一條龍」不利於我國業者,真的是「看輕臺灣」。

目前中國大陸出境人數,全年可達八千萬人次,每年以15%的速度成長,商機上看一千億美元,這才是臺灣旅遊業者的未來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雖無法「一步到位」,但看好未來開放大陸出境市場的大餅,先求有再求多才是聰明選擇。

開放會帶來挑戰,但同時也會帶來發展的機會。如果能降低無謂的擔憂,大步向前、快速利用這次兩岸開放旅遊市場的契機,持續強化服務品質與創新,相信一定可以大幅提升臺灣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bank 的頭像
    jabank

    房貸|信貸|卡債|銀行貸款|房屋貸款|房屋二胎貸款|信用貸款|代償信用卡| 企業貸款 |汽車貸款|中古車貸款|負債整合

    ja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