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:
作者: 劉靜瑀 | 中時電子報 – 2014年3月11日 上午5:55
工商時報【劉靜瑀】
兩岸服貿協議究竟會不會落實,在國會裡爭吵不休,徒增國際笑話,但我們更得捫心自問:「台灣要走出去」這句話是說真的還是假的?一旦服貿協議失敗,對我國外貿恐有不可承受之傷害。
綠營決議要在週三利用擔任內政委員會輪值召委的優勢,對服貿進行逐條審查,此舉引發藍營不滿。不過,更令經濟部憂心的是,一旦服貿文本有任何修改、刪減,等同此項協議無效,國際間會對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決心,產生懷疑。
任何經貿協議談判都是給予與取得(give and take)的藝術,平心而論,台灣的服貿協議,談得並不差。當初台灣加入WTO時,是以已開發國家身份,承諾對全球服務業市場開放119項,而大陸開放的 90∼100項,因為那時大陸是開發中國家,但是兩岸在服貿協議談判中,大陸對台開放多達80項超出WTO給予的優惠待遇(WTO Plus),而台灣僅對陸開放64項,相較之下,台灣較為得利;這一點,在野陣營卻刻意忽視。
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說,無論與誰談判,既然以雙方利益交換作結論,就不能事後反悔不認帳;換言之,當初談判所作成決議,若事後再「挑精揀肥」,不僅僅是協議本身失效,未來可能得重啟談判,這是台灣信譽的受損。
在野陣營屢屢引美韓曾經重談FTA,事實是發起方在美國,美國嫌韓不夠開放,並非韓國限縮開放,和台灣情況不同,更何況只有美國挾其市場之大才敢做這種要求。
由於大陸尚未決定要加入TPP,這就是我們加入TPP的利基,因為在12個TPP會員國中,有6個國家第一貿易夥伴是大陸、5個國家第2大貿易夥伴是大陸,我們有了ECFA相關協議,TPP或其他區域組織豈能拒我於門外?
在野黨若真擔憂經貿遭邊緣化,應排除恐中情緒,認真看待ECFA相關協議帶來的好處。(劉靜瑀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