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:

 

工商時報【朱漢崙】

國際景氣漸回春,企業也開始進行新一波生產佈局,值得注意的是,隨著產業進行全球化佈局,連帶著金流也跟著走全球化甚至在地化路線,這不僅使過去企業與國銀之間的依存關係有了極大的轉變,甚至若國銀沒辦法在境外金融上給予企業有力的支撐,未來只怕很快就會被外銀所取代。

特別是在大陸戰場,雖然大陸官方正積極推動人民幣自由化、國際化,但在改革的過程當中,外匯仍然是受到高度管制的一環,企業在大陸進行籌資佈局,資金匯入的金額規模大小、外債額度等,在大陸官方防杜套利等問題下,目前都受到相當嚴格的管控。

這也使得以大陸為生產佈局重鎮的企業集團,不論未來大陸官方對於人民幣的貿易融資等回流機制,是否有更多的鬆綁,隨著大陸內需市場在企業佈局策略裡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這種對大陸境內籌資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。

上述種種情況,都使得國銀的授信業務正面臨著極大的挑戰,卻不知何去何從。

首先,比起跨國銀行,台灣絕大多數的銀行規模都大有差距,也因此,面對大型企業集團倍數成長,動輒數百億的融資需求,國銀漸無力負荷,例如金管會法規裡,對於單一集團企業授信上限,就會因此很快「破表」,除非銀行本身的資本額與淨值大幅增加。

除了規模,兩岸關係能否持續正向前進,特別是服貿協議能否順利上路、執行,是另一個變數,即使規模變大了,人民幣存款增加了,但倘若國銀沒辦法真正的在大陸這塊市場開枝散葉,那麼對於龐大的內需商機,一樣是「看得到、吃不到」,只能眼看大型陸銀與外銀不斷分食這塊大餅。

金融業內有壯大自身的難題,外有政治因素對兩岸金融交流的干擾,也難怪對於追趕企業海外佈局腳步,國銀越益深感力不從心。

arrow
arrow

    ja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