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載:

 

工商時報【記者林祝菁╱台北報導】

去年10月18日,流通教父徐重仁,離開工作30多年的統一超商後,轉任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。他上任後,扭轉長期以來商業發展研究院僅扮演智庫的角色,將簡稱從「商研院」改為「商發院」,期能落實幫助服務業的發展,與企業的關係更加緊密。

此外,他積極推動服務人才認證,提出產業聯盟策略,擺脫過去單兵作戰,聯合共同開拓市場的經營模式。一年的時間,擦亮商發院品牌。以下是本報專訪徐重仁重點摘要:

資源整合 借鏡Cool Japan

問:離開營業額3千多億的上市公司,到一個公協部門,不論營業規模或員工人數都差很多,您的心情如何?來商發院最大的挑戰在哪裡?

答:商發院面對的產業很多,不僅服務業,也有製造業,我的思緒更加開闊,有了更多想法,人也感覺更不一樣。尤其中小企業跟商發院有很多合作,藉此也可讓雙方接觸,讓企業主對商發院多一點了解,像是資訊、情報、市調…等等,可提供他們經營的方向。

不過,想做的事情太多,但預算不多,今年約3億元,希望明年會更多。我也跟經濟部建議,商業的範圍那麼大,經濟部旗下其實也有很多與商業有關的單位,應該資源整合,才能真正產生綜效。

我認為,政府可以參考日本政府推動「Cool Japan戰略推進事業」,公部門一起整合協助國內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,是一個銷售、行銷的平台。簡單來說,就好像找到一個台灣到海外成功的商場,然後 台灣的中小企業商品進駐此商場販售,提供台灣商品的知名度,是一種「以大帶小」的概念,希望未來台灣政府也可以整合,出現「Cool Taiwan」。

我覺得最大挑戰是從商研院調整成商發院,不只名稱改變,工作的態度和價值也要跟著調整。讓一群原本埋首在電腦的研究員,必須走出辦公室,走到企業去聆聽業界的需求,與民間接軌。商發院不僅是智庫,它也可以提供業界所需。

問:您一直很關注人才培育的重要性,也曾經主張要推動服務業人才的認證,目前工作進度如何?

答:商發院啟動商業育成中心概念,北中南各與一間學校合作,包括北部中原大學、中部逢甲大學及南部高雄第一科技大學,希望朝對地方產業界有接觸及可合作的方向進行。

未來會在學校開課程,朝向人才認證的方向,目前偏向服務業的課程內容,但,我們也不能忽視,製造業也有服務化的需求。若合作效果不錯,會再評估與其它學校的合作。

人才認證 拉高服務業品質

問:人才認證的具體內容是什麼?

答:人才認證的內容,除了要上課外,還有考試,是一個檢定考,主要是服務業經營管理的認證。初期先分為三類的人才認證,包括連鎖零售業的區域主管、餐飲門市主管及跨產業指導能力認證。

我想台灣都是通才教育,但與這幾間學校合作,是朝技職教育的方向進行。在過去,台灣有很多技職學校,培養許多專業人才,現在專科學校都變成大學,雖然都是大學,但素質卻沒有提升,這點很可惜,造成很多年輕人自視很高,但能力卻不足。

我希望商發院扮演居中的角色,設一個商業的學校,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。企業與學校合作要更積極,讓就讀的學生,出了社會,保障他的工作。

不過,我們雖有很多想法,但商發院不是一下就什麼都要做,還是得一步一步來。原本商發院也只是一個研究機構而已,我相信未來會慢慢改變。

建立制度 系統化輔導廠商

問:台灣服務業除了需要人才外,還欠缺什麼?商發院可以做什麼協助?

答:業界都有很多實戰經驗,但缺乏系統化,就像連鎖加盟,不是收加盟主、提供原料而已,是需要有一套系統去輔助加盟主,包括教育訓練、電腦進出貨紀錄…等等。有系統,才能擴大營運規模,才能扎實地到各地開分店。

商發院可擔當協助角色,開辦課程,提供資訊,給他們參考,但這需要時間,即使他們有心做,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接受這樣的概念。不過,能否成功,還是要看老闆的決心。

問:國內一直在探討商業國際化,鼓勵服務業走出去,你如何看待?對未來有何建議?

答:目前提到服務業國際化,普遍認為是我國服務業者「走出去」,赴海外發展,甚少談到「引進來」,國際人士進來台灣或在當地享受台灣的跨境服務。目前政策與計畫大都集中在協助業者「走出去」。

我認為,不管走出去,或引進來,都好,引進國際品牌,台灣的社會更幸福,透過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標準,讓台灣人一樣可以獲得高品質的服務。而且也不是所有國內品牌都應該到國外去發展,最現實的原因就是實力問題,若沒實力,貿然出去,恐怕會死得很慘。

所以我認為,不要單兵作戰,可以組織一個產業聯盟,共同去開發國際市場。過去台灣著重工業,如今商業蓬勃發展,或許政府可以改變扶植方向。台灣不是 沒有機會,但業界喜歡自己打自己,一條商業街,販售同質性的商品比率太大,反而容易惡性競爭,不如學習日本作法,讓商店街成立一個聯誼組織,有規畫、有計 畫地販售特色商品以招攬客人。這是一個「產業聯盟」的模式,大家都在同一個平台上,發揮不同功能,卻是同一個目標,資源共享,如此才能互惠。

不過,商發院力量不足,只是個提供構想的機構,找到一個產業界適合發揮的平台而已,還是得借助政府力量才行。

緊盯源頭 食品安全卡穩當

問:最近頻頻爆發食安問題,您個人有什麼看法?

答:台灣的消費走向兩極化,高檔與平價,雖然台灣貧富看起來平均,但其實差異蠻大的。當所得無增加時,就會追求物超所值的商品,而企業要如何提供美味又平價且安心的東西呢?這點企業需要好好思考,不然食安問題會再爆。

我覺得食品是良心產業,即使我們覺得已經非常成熟的日本,也一樣會有食安問題,唯有垂直整合,緊盯源頭,不然無法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。

arrow
arrow

    jab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